Hackubike:單車友善的社區如何可能?


去年春天的Hackubike,嘗試以YouBike將設計與社會的議題串連起來,有一些成果,也留一些紀錄。今年春天,本來想延續著去年檢討報告往前走,沒想到課程委員會說這學期太多與設計有關的課,會讓人忘記我們是社會系呢(咦?),所以要我換個課程。既然如此,我就大幅修改去年的課程設計,讓課程更聚焦在一個理論概念的討論上,指出環繞著單車友善的各種兩難,然後討論如何藉著設計與物件來解決這些兩難?

簡單的說,「仕紳化」(gentrification)是當代都市重要議題。當一個又一個老舊社區隨著中產階級創意新貴的移入,成為原居此地的勞工階級低收入戶無力負擔居住成本的社區,原有的社區特色也被中產階級的消費生活所取代時,城市雖然看起來新舊交雜,有機地結合成長,卻也可能帶來弭平都市多樣性的危機。雖然,我們可以用Park、Wirth等芝加哥都市社會學者經典的入侵、適應、分區的概念來理解這波仕紳化浪潮,但有趣的是,當年入侵老舊社區的是開著汽車的中產階級,但如今從紐約布魯克林的Red Hook區到倫敦的London Fields,年輕的工作者卻是踩踏著固定齒輪自行車湧入前工業區和濱水區。於是乎,自行車在某些城市被視為仕紳化推波助瀾的幫兇,也讓推動單車友善城市的倡議者陷入兩難;因為他們一方面高舉城市多樣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卻又得面對單車政治的現實。

這個「單車城市與仕紳化」的兩難,就是這門課的出發點。我們將從都市社會學的研究角度出發,思考一個單車友善的社區該是什麼樣子?都市再生可以有什麼不同想像?都市設計內在的兩難與張力?物件在都市設計中的溝通角色?設計如何協助複雜的社會議題理出合作可能?

課程設計分成以下幾個主題:

  1. 都市文化的兩難。Zukin在反省Jacobs的思想遺產以及仕紳化問題時,說:「雖然雅各不屈不撓努力保存其心目中理想的城中村願景,摩西也一樣全力以赴設法以公司城理念(corporate city)取而代之,他們的理念卻結合創造了今日我們視為純正的混種城市:同時有新潮地區與豪華住宅、移民食品攤販和大型量販店、社區農園及縉紳化。…..雖然這個城市同時重視起源和新開端,它卻並未善盡保護居民、勞工和商店(小規模)、窮困者及中產階級(權利的責任)」。我們將以這段話為核心,從Jacobs所談的「街頭芭蕾」(sidewalk ballet)開始,討論都市純正性(authencity)的文化爭奪,以及Zukin所批判的「終點文化」(destination culture)。
  2. 都市設計的兩難。自行車上路不單只是踩踏踏板而已,還包括自行車道如何配置?停車空間是否足夠?轉乘服務是否順暢?等議題。因此,我們需要把單車友善社區(Bikeable Community)放進都市政策、都市空間、街區經濟的面向來討論,並且進一步思考如何能藉著設計與物件等小型但具有社會擾動性的都市行為在特定點介入,並結合環境主義和都市設計,達到如同都市針灸(Urban acupuncture)的釋放效果。
  3. 都市再生的兩難。面對仕紳化的浪潮,Zukin說:「我們需要的是,由下而上為此(對抗市場)建立起政治意志,並且在包括許多中產階級內的廣泛選民公眾中,建立起這種抵抗,但要這麼作,可能需要一種修辭,將落地生根的社會目標和穩定租金的經濟目標,聯繫上純正性的文化力量」。這如何可能?如何讓社區動起來、讓社群參進來,將成為關鍵議題。

本課程以城南社區(羅斯福路、南海路、中華路、同安街所圈起來的範圍)為研究場域,同學將針對不同生活圈(分成古亭、崁頂、南門)的單一議題(自行車道、停車場、自行車行、轉乘空間、分享平台)為提案議題,期望最後能組合成為一份對於單車友善社區的提案(參考)。


關於各週進度,簡單羅列如下。雖然我自己是希望能以部落格(或是Medium)搭配Podcast的方式,為這門課留下個簡單的紀錄。只是我生性疏懶,這出版計畫也不知會不會執行,但若有朋友想要旁聽跟課,倒是非常歡迎(課程資訊)。


2/28:放假:在宅自修《鐵馬革命》

3/7:課程介紹:特別節目是Neil Brenner演講

3/14:都市文化的兩難(一):為何要保留老社區?
  1. Jacobs, Jane.,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吳鄭重譯),台北:聯經。第6、7、18章。
討論:都市何以迷人?都市多樣性與物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當生活鄰里遇上都市規劃,兩者會出現怎樣的緊張關係?

3/21:都市文化的兩難(二):終點還是新起點?
  1. Jacobs, Jane.,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吳鄭重譯),台北:聯經。第13章。
  2. Zukin, Sharon.,2012,《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王志弘等譯),台北市:群學。
討論:為什麼Zukin說:「我們需要的是,由下而上為此(對抗市場)建立起政治意志,並且在包括許多中產階級內的廣泛選民公眾中,建立起這種抵抗,但要這麼作,可能需要一種修辭,將落地生根的社會目標和穩定租金的經濟目標,聯繫上純正性的文化力量」?

3/28:都市文化的兩難(三):自行車道如何設置?
  1. Stehlin, John. 2015. Cycles of investment: bicycle infrastructure,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47: 121-137.
  2. Winner, Langgdon,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收錄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3. 李佩璇,2009,《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型式的象徵鬥爭》,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討論:騎自行車真的導致了仕紳化嗎?還是說,其實是哪裡發生仕紳化,自行車基礎設施就會跟到哪裡?

4/4:放假,在宅閱讀〈拼裝都市論與都市政治經濟學之辯〉(王志弘,2014,《地理研究》,第62期:109-122)

4/11:都市設計的兩難(一):有沒有注意過自行車店的轉變?
  1.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6章。
  2. Jacobs, Jane.,2016,《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梁永安譯),台北:早安財經。第2章。
  3. 林文源、 陳晉煦,2012,《單車品味政治:以2000年後臺灣新竹市文化競逐為例》,臺灣社會學刊 ; 49期 , 頁147 - 205。
討論:如果我們為了小七取代雜貨店而覺得某種都市文化在逐漸消失,那我們要怎麼看待雨後春筍的YouBike Kiosk、孤芳自賞的選物店,還有逐漸消失的自行車行?自行車行能否有合作社模式

4/18:都市設計的兩難(二):公共自行車系統如何建立?
  1. 呂采穎,2016,《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實踐:以台北市YouBike系統為例》,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2.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2章。
討論:公共自行車系統如何建立?市民需求如何轉化成工程師、設計師可以理解的語言?
講員:陳佾涵(雪莉單車共同創辦人)

4/25:都市設計的兩難(三):自行車如何成為通勤政策?
  1. 洪偉傑,2012,《自行車通勤政策的借轉與實踐—以台北為例》,台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2.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8章。
  3. Townsend, Anthony M.,2014,《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張美惠譯),台北:臉譜。第7章。
討論:自行車如何成為台北公共運輸政策的一環?政策移轉的過程為何?在這過程中,有哪些「物件」被設計出來?哪些成功,哪些失敗?為什麼?
講員:陳雅雯(台大先進公共運輸中心主任)

5/2:場域觀察:走,去騎車!

5/9:提案:關於城南社區,我們覺得如果有這樣的一個空間或物件,將有助於打造一個單車友善的社區。

5/16:都市再生的兩難(一):社區如何動起來?
  1. Pask, Andrew,2013,〈公共空間行動主義〉,收錄在《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顏寧譯,侯志仁編),台北:左岸。
  2. 張正衡,2016,〈根莖狀的社區:新自由主義下的日本地方社會〉,收錄在《21世紀的地方社會》(黃應貴、陳文德編),台北:群學。
  3.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 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畫》,第35卷第4期,頁313~338。
討論:對一般市民而言,他們並不像政府有公權力,或像規劃者有專業知識,那麼這些在他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都市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5/23:都市再生的兩難(二):社群如何參進來?
  1. Pentland, Alex.,2014,《數位麵包屑的各種好主意》,台北:大塊。第8章。
  2. 連振佑,2013,〈撐開公共空間的隙縫〉,收錄在《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侯志仁編),台北:左岸。
  3.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2018,《共享單車供應鍊污染解讀》,北京。
討論:如何藉著資訊分享讓社群參與社區規劃?關於都市設計所需要的資料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5/30:都市再生的兩難(三):單車烏托邦?
  1. Aldred, Rachel. 2010. On the outside: constructing cycling citizenship.”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11(1), pp.35-52.
  2. Montgomery, Charles.,2016,《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鄭煥昇譯),台北:時報。第10章。
  3. Melody L Hoffmann . 2016. Bike Lanes Are White Lanes: Bicycle Advocacy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討論:單車友善的城市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烏托邦嗎?如果我們希望它成為可能,社區要如何因為單車與設計而動起來?

6/6:團隊發展方案工作討論

6/13:內部初檢

6/20:成果報告

6/27:期末考:設計一個五天的密集工作坊吧!

Comments